首页 > 侨评> 正文

【本报评论】日本投美拉印“围剿”中国的深层原因何在?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作者:马彦荣

最近,日本菅义伟政权对中国动作频频,已经被媒体做了比较全面地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情不自禁地要问:日本对中国这样日益“变脸”的深层背景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有长期原因的促成。

从短期因素来说,日本国内面临着新冠疫情“第4波”的冲击。4月以来,东京、大阪的日感染人数大多是日增千人左右,日本全国累计感染人数已经达到50多万,累计死亡人数达突破万人大关。日本国内民众对菅义伟政府抗疫不力颇为不满。而反观中国,现在只有零星的感染病例,国内经营生活已经全面恢复正常。日本作为一直以来的“优等生”,心情自然极端不爽。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打算向海洋排放福岛核废水的行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疫情危机叠加世界舆论压力面前,日本政府希望借 “中国”这个“外患”来转移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从长期原因来说,应该是日本存在着两大“心理问题”:一个是不自信,另一个则是不甘心。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的“不自信”。日本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自信,担忧中国的区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或导致自己的地位不保,担心受到中国的全面压制。另外,日本长期仰美国鼻息,对本区域的合作与发展缺乏自信,日本不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区域内的关系,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才会一会献媚美国总统拜登,一会拉拢印度总理莫迪。这种希望与别人联手来共同制约合作伙伴的心理本质上还是缺乏自信。

其次,我们再来看日本的“不甘心”。日本是曾经的“亚洲老大”,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现在中日的国力对比和以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而是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甚至接近日本的5倍。中国的本土企业也纷纷做大做强,在世界500强榜单里的总数已经远远超过日本,几与美国平分秋色。而这无疑都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也让日本非常的“不甘心”。

此外,来自中国的各种产品在日本的高市占率也让日本非常担忧。2020初日本媒体曾报道过面向高中新生的自行车缺货,原因则是组装自行车的不少零部件来自中国,而中国工厂因受新冠影响其时正停工停产。日本在内心是非常难以接受这一现实的,所以不少日企也曾一度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开展“去中国化”,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

日本在这种“不自信”和“不甘心”的驱使下,频频对中国举刀,意欲与他国联手来“围剿”中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下,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性依然很强,日本与中国合作依然前景无限。日本是最早参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施现代化的,日本也最先和最大程度的分享到了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但如果日本继续对中国“举刀”,则两国势必走向对抗,这与两国人民以及整个区域都是绝对无益的。

日本与中国同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同为东亚的核心国家,中国有理由希望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域内国家真正做到精诚合作,共同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副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