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日本文史漫笔292】日本酒怎么都是“杜氏”的天下?

来源:日本华侨报    作者:蒋丰

中国三国时代枭雄曹操的《短歌行》中,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让世人尽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妙,也让“杜康”从此名闻天下。力求懂酒而不贪杯,是我这个常年在文字田地里耕种之人的“小确幸”。而之于文化,每每在日本见到“杜氏”的字眼和说法,我又常叹于中日之间互鉴互通的某种“魔力”。但此二“杜”,颇有种“和而不同”之意。这还要从有国内“酒友”曾问的那句“日本酒怎么都是杜氏的天下”说起。

日本酒是日本2000多年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结晶,日本文人松尾芭蕉、小林一茶都曾不吝笔墨地为日本酒留下过朗朗上口的俳句。文人爱酒,更爱酒中的诗篇和文化的潇洒。何以文学,或也是“唯有杜康”。汉语里的“杜康”,是酒的代称,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同名酿酒人。日语中的“杜氏”,语源在字面上和中国的“杜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此意非彼意。对于日本酒而言,“杜氏”超越了一个姓氏的范畴,它是一种灵魂般的存在,是对酿酒最高负责人的浪漫称谓。所谓“杜氏”,就是酿酒的精神领袖。通俗一点讲,酒窖里可以有很多的工匠,也就是“藏人”,但决定酒命运的真正的“杜氏”只能有一个人。日本的“杜氏”对日本酒的战略意义和文化内涵要更加丰富,且带着一种无法逾越的“孤傲感”。

日语中所言“杜氏”到底来自何处,文化学者和历史学者提供了两种最有力的学说。一是“刀自”说。“刀自”在日本古语中意指负责家庭事务的主妇。纵然现代日本人如此爱酒,古代日本中,酒也并非寻常之物,只有在每逢祭神时才会酿造。根据《大隅国风土记》等古书记载,初期的日本酒是采用口含谷物咀嚼发酵这样的原始造法,而造酒是女性的工作。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过不少日本动漫作品中,通常引发影迷们的好奇心。随着时代变迁,开始出现造酒师的专业职务并由男性代替,但这一角色仍然沿用了和“刀自”一样的日语发音,汉字即由同样发音的“杜氏”所对应。

一是“杜康”说。在古代中国“酒神”杜康影响下,日本对后世能够造出好酒的人赋予“杜”的姓氏。关于“杜康”文化的东渡影响,可在京都东寺里的《东寺执行日记》等书中找到佐证。个人而言,我更钟情于“杜康”说。固然也有中国人的一种情愫,更多的则是因为这样的学说有着极强的交流意味,使得绵延悠长的酒香得以溢满两国文化互动的历史长河之中,品来更有“味道”。

若从工匠角度看,今天日本酒界的“三大杜氏”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岩手县的“南部杜氏”自江户时代以来著称于世,作为酿造水质的硬水使得其酒质坚实、硬朗,在口中的感觉十分着实。扎根新潟县的“越后杜氏”问世于雪国世界里农闲季节的农民之手,细腻而平稳的口感仿佛雪花无声飘落舌尖,但又有着十分特别的辨识度。诞生于兵库县的“丹波杜氏”成就了闻名全国的“滩五乡”,其传统技术也极为广泛地走进了各地酒藏。

杜氏制度是日本酒的命运之手,左右着它的去向和沉浮。工匠精神在被津津乐道的同时,如何将不变的“文化味”融入酒中,是“杜氏”的时代使命。后继无人,是“杜氏”的最大头疼事。根据统计,日本酒造杜氏组合联合会所属的在册“杜氏”人数在20世纪60年代尚有3600余名,如今只有700余人。在忠于传统传承时,如何接受科技的“入侵”,一直是文化面临的严肃课题。未来,日本酒还能否是“杜氏”的天下,或许有要打上问号的那天。(2024年12月12日写于日本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