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壮游中国】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回望历史弥漫的硝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 总编辑    作者:蒋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这句刻在大家记忆里的名诗,总让人想起其人其事。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如今,距离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将没收鸦片在虎门销毁,已经过去180多年。但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存在,让一切都历历在目。走过这么多博物馆,这里是让我颇为沉重的一个。分量之沉,意义之沉,沉在心头,这也为此次“壮游中国”平添了更多凝重的氛围。

鸦片战争博物馆几经更名,“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直至增加“博物馆”的字样。我深深地感受到,名称的几番变更里,体现的是对这段历史认知的层次感,无论是林则徐,还是虎门,还是抗英,还是鸦片战争,恰是这些全要素才丰满了人们的回忆,构成了对那段心酸又刻骨铭心的过往的立体呈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虎门销烟》是“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课文”,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内容。直击内心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插图,这种传承的意义,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显。实地探访鸦片战争博物馆,我由衷期盼,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到此读史、学史、悟史。

鸦片战争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展示板块和空间,主题鲜明,代入感极强。一入基本陈列之一的“虎门销烟”的序厅,两侧大门上赫然的两句话马上使人感到震撼。一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之序章”,另一句是“人类禁毒旷古未有之壮举”。中国的近代史交织着屈辱,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鸦片的强行输入对中国是一场灾难,因“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但是,灾难也是对一个民族的考验。从林则徐在硝烟之后被贬新疆这件事反观,抗争总有苦难的付出,也有超乎常人的英雄的“舍我其谁”。林则徐带领下的反鸦片行动,吹响的更是国家和民族抵御外侵的号角。于国如斯,于世界而言,中国的鸦片战争正如“人类禁毒”这样的概念界定一样,同样有世界意义。这也是林则徐被称为“世界禁毒先驱”之所在。在我的理解中,作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带给国家的,不只是一种视角,更是一种在未知风险和冲击中的胆识和认知。

大厅中央的几尊铜像中,林则徐威严站立,如在监督销烟作业。铜像跟前标注的“2376254斤”的数字触目惊心。这串数字之外,还需要了解的,是1820-1840的20年间,中国因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的外流白银高达1亿两左右。数字不会讲话,但震耳欲聋。销烟运动,销毁的不仅只是毒品,是侵蚀中华民族的亡国之瘤。

展厅中详细讲述了中国对罂粟的认知和英国贩毒的经纬。我尤其注意到,在罂粟花的展示区旁边,还有关于元代名医朱震亨对罂粟的介绍,“其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可以说,中国的古人早就对鸦片的危害有清醒认识,鸦片一度的大肆泛滥也反衬出,我们今天倡导的反毒教育多么的重要。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过“虎门销烟”的部分,既感叹于林则徐带领下整个民族的果敢与幸运,又佩服在销烟的技术处理上的中国智慧。从今天来看,林则徐彻底的销除做法可谓是当时给世界禁毒提供的“中国方案”。

战争的震撼是其他不可复制替代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值得反复咀嚼消化的篇章。这些展示板块,这些文物、这些图照、这些艺术品,完整展现了这场战争的脉络。长期把中日关系史作为研究内容之一的我,每当翻阅甲午中日海战等近代战争资料时,总有无法言语的心痛。鸦片战争同样如此。这场战争以大清中国的失败和割地赔款告终,《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历史的天平失衡。有人曾说,林则徐名垂青史,虎门销烟轰动世界,但并未改变饥弱贫瘠的中国面对受侵的残酷现实,国人之努力也体现出历史的苍白感。还有的史学家说,严格意义上说,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不是一场动骨伤筋的战争,充其量算是一次“武装冲突”。我恰恰认为,今天我们仍然通过战争重温这种当时的无奈和无力,就是为了进一步明晰“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痛定思痛,正是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教科书”的价值所在。展厅里,一边是瘦骨如柴的烟鬼和“东亚病夫”的昭示,一边是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决毅。这种鲜明对比,直击参观游客的灵魂。

战火已经远去,今日的虎门大桥下,还有另一道有名的风光,那就是威远炮台。在这条炮巷里,随意走到哪个炮洞,都能远望漂亮的海景。4月是虎门海边舒适感很强的季节,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海战博物馆再往前走百米,就能看到这个炮台主题景区,泛黄的月台,如黄金般坚固,与海连接,给人遐想。作为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具有规模的古炮台,在鸦片战争中,那是爱国将领关天培坚持抗击英寇的地点。如今的虎门还设有“天培路”,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炮台上,陈列着重达4800公斤的“8000司马斤”大炮。这件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主要武器,即便今天看,斑驳的炮身还能够折射出背后那场海战的残酷。令人唏嘘的是,它未能抵挡住外侵的坚船利炮,也在反复诫示国人,强大是最大的武器。

今天,包括博物馆区内保留着的销烟池旧址,一并都成为游客打卡的胜地。没有过往的流血,也不会有今天的平静。微风抚绿,城瓦泛古,我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重新上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