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闻> 正文

啊啊啊,日本人那么瘦,是找不到吃东西的地方吧!

来源:日本华侨报    作者:王亚囡

走在路上不能饮食,逛街购物不能饮食,神社寺院不能饮食,……好像,在日本,“有人的地方”,就都不准饮食。

婴儿呱呱坠地,一个奶嘴就能止住哭泣。吃,人类的本能,机体的必须,带来愉悦,制造快感。最是寻常的一件事,到了日本却成了矛盾的根源。拿着饮料“逛吃逛吃”的游客,直接被店家谢绝入内;传统日式点心,足够小心了吧,却还是因为飘落几颗糯米粉惹来侧目。

就问,还有谁没有因为“吃错了”而被日本人用眼神问候?!

心里愤懑地吼出一句:在日本,是不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能吃东西?

 

一转头,车站便当的摊位前,大排长龙。在车厢那种封闭的空间里,不仅可以大快朵颐,甚至能转动车座方向,旁若无人地组个小饭局。不愧是小日本儿,这,也太矛盾了吧。不要给别人(包括周围的人、车站的工作人员)增加麻烦,不是已经像出厂设置一般刻进日本人的DNA吗?

有没有发现,旅行博主发出的车站便当图片美到不忍下口,但真的拿在手中,送进口里,才发现冷冰冰的盒饭实在不符合中国胃的预期。电车车厢不是公共空间吗?电车上究竟该不该饮食?出现了争议,人们通常会有三种解决态度,赞成、反对以及折衷。没有汤汁、不会散发味道、不会烫伤、冷的食物,就是日本社会给出的折衷答案。

无论刺身和寿司如何在国际社会完美地代表日料形象,日本人也绝非不喜欢热食。拉面、寿喜锅、烤肉,一样大受欢迎大行其道;换乘间隙,月台上香气四溢、立等可取的拉面店围满食客。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其他人的影响,人们依旧自觉恪守规矩,避免散发奇怪气味的食品,避免打开发出噪音的食品包装,不能随意丢弃食品包装及餐余垃圾,在周围人露出不快时停止饮食……

 

说实在的,日本的商品,普遍价格透明、物有所值。倒是车站便当,意外地华而不“实”。若加上“限定”几个字,溢价就更厉害了。务实的日本人又为何情愿为冷冰冰的车站便当埋单?

1872年,日本第一条铁道新桥-横滨正式通车。日本第一份车站便当,也在铁道通车后的几年间出现,尽管具体的时间地点,至今众说纷纭。1953年,作为拉动经济促进消费的一种举措,日本最初的车站便当大赛在大阪拉开帷幕。此后,各百货商场陆续跟进,将便当大赛延续至今。如今最受大众欢迎的车站便当,分别是横滨崎阳轩“烧麦便当”,群马荻野屋“峠之釜炊”,富山源的“鳟寿司”,群马高崎“达摩便当”,北海道阿部的“乌贼饭”。毫无疑问,每一款,都历史悠久。最小字辈的“达摩便当”,诞生于1960年,最老资格的“鳟寿司”,已经112岁了。这都不算夸张,制作“峠之釜炊”的荻野屋,从1885年就开始生产和销售车站便当,是现存日本历史最悠久的车站便当制造商。

车站便当,是日本从闭关锁国的东方小岛一步迈进近代文明的记录,小小便当盒里,盛满了崛起于亚洲跻身于世界的荣耀。一盒便当,车厢坐定,车轮向前,烦恼向后。一头牵起辉煌历史,一头连接探索旅程。对冷冰冰的车站便当的容忍和迷恋,恰是尊重他人、珍重历史的人文情怀。

对于在电车这种公共空间饮食,时至今日,日本人依然争论不休。“实在没有时间吃饭,在车厢里垫一垫肚子也是好的。”营业员最能共情外勤的苦衷。“车厢内饮食,在新加坡可是会触犯法律的。”有人态度坚决,言外之意,日本也应该跟上。另一边,也有站台悄然推出加热式便当。

有意思的是,事实上,日本至今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于电车内的饮食进行约束或限制。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应该让人类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更幸福。然而,便利、舒适抑或自由,又都必须是附设限定条件的。个体权益的无限膨胀,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公共场合的饮食礼节,完全依赖于人们的自觉。说到底,到别人家做客,就得爱护人家的环境,客随主便,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