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蒋谈廿四史(144):看西汉“贤臣”与道教的几个故事

——读《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随笔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作者:蒋丰

 

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可以激发、点燃我们内存的正能量。阅读史书,同样如此。如果看到的是正面人物事迹,就会有一种激扬感;如果看到的是反面人物故事,内心会弥漫一片阴云。当然,有许多历史人物“正面”与“反面”兼有,甚至“灰色”地带较多,这更说明他们是“人”而不是“神”。

班固《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堪称正面人物的特辑,其中叙述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四位“贤臣”的身家故事。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把张释之、冯唐与汲黯、郑当时分别划为两卷,班固则在《汉书》中把他们合并为一卷“英雄谱”。

我注意到张释之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汉景帝召见智库人物,其中有“善为黄老之言”的老翁王生。他走起路来步履维艰,不小心时鞋袜都掉了。这时,他回过头来对张释之说:“给我穿上鞋袜!”身为廷尉高官的张释之立即跪下,俯身为他穿好。当时,有人责备王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让张廷尉给你穿鞋袜呢?”王生的回答是:“我老了,也很穷,这一生对张廷尉也不会有什么用处了。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故意在众人面前让他给我穿鞋袜,是想让人们敬重他!”各位大臣听后,一方面是感觉王生老翁有智慧,另一方面是对张释之的敬重徒然倍增。

我还注意到河南人汲黯这样的故事。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身为地方大吏——东海太守的汲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择吏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这种做法,在今天看起来,实在有点“行政不作为”的感觉。但是,尽管汲黯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不出门,还是凭着黄老之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让“东海大治”,得到人们的称赞。

当然,我们也不要以为信奉黄老之学或者道教的人,就都是“好好先生”,就都是“甩手大掌柜”,他们也有自己性格特点的。比如说,汲黯就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结果,很多时候是“士亦以此不附焉”,很多人不和他一起玩的。

我同时注意到郑当时也有这样的故事。他也是“好黄老言,其慕长者,如恐不称。”也就是说,他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这样的话语,让人看不出来班固到底是在褒还是在贬。

我之所以特意把张释之、汲黯、郑当时三个人与道教相关的故事排列出来,不仅仅是因为我对道教感兴趣,而是想通过他们窥见西汉王朝时代道教的走势。总有人喜欢指出道教在西汉的衰落,而忽视东汉末年引发社会激荡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与西汉道教息息相关的。因为,道教在中国已经有了政治实践。(2020年8月27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