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壮游中国】明显陵与钟祥那段跨越时空的历史情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    作者:蒋丰

时光荏苒,至今我仍清晰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求知的日子里,明清史教授陈继珉先生以一种温文尔雅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引领我走进清代历史学家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当书页翻动至明代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帝那“大礼议”之争的篇章时,我仿佛步入了一片人际关系的迷雾之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纠葛让我倍感困惑,难以释怀。然而,正是那段迷茫之中,陈先生的话语如同灯塔般照亮了我的思路,他提到:“嘉靖帝,这位明代建国后唯一一位从异乡踏入京城的帝王,登基之后,不忘根本,在湖北钟祥为双亲营造了一座与北京十三陵交相辉映的皇陵——显陵。”随后,先生以他那渊博的学识,细腻地为我勾勒出南京明孝陵的庄严、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雄浑、北京玉泉山景泰帝陵的静谧,以及湖北钟祥显陵的独特韵味,言辞间流露出对明史深沉的热爱与遗憾:“我虽研究明史,却未曾亲睹显陵之风采。”

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2024年的11月12日,得益于原湖北文化厅厅长蒋昌忠的鼎力相助,以及湖北钟祥市委宣传部的精心筹备与周到安排,我终于踏上了前往显陵的旅程。对于旁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次寻常的历史探索之旅;而于我,这既是对已故恩师未竟心愿的一次“补遗之旅”,是对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恩的一次深情“感恩之旅”,更是自己多年明史学习生涯的一次“圆梦”之旅。

驱车自钟祥市区向东北缓行约五公里,纯德山便映入眼帘,而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其父朱祐杬与母蒋氏所建的合葬墓——明显陵,便静静地躺在这片土地上。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我们蒋氏家族的女性,还曾孕育过一位帝王呢。玩笑归玩笑,言归正传,从现代孝道的角度来看,明显陵的诞生,无疑是朱厚熜对父亲最直接也最深情的一份“孝心礼物”。毕竟,朱祐杬生前并未登基,仅以兴王之身份在钟祥度过一生,去世后获谥“献”,史称“兴献王”。而朱厚熜,作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意外继承大统后,便不遗余力地为父亲扩建陵园,提升其规格。《兴都志》中对“显陵”之名有着深刻的阐释:“显者,光也……犹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帝王荣耀的无限尊崇。

初见显陵,其“大”令人震撼。占地逾两千七百亩,几乎将整个纯德山纳入怀中,堪称明代单体帝王陵之最。这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个由三十余处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于山峦之间,彰显着明朝皇室的尊贵与辉煌。行走其间,我不禁感慨万千,每一次触摸这些历史的痕迹,都能深刻体会到“国之大者”的丰富内涵——它既在于广袤的国土,也在于深厚的历史,更在于那深邃的文化底蕴。显陵的崛起,或许带有几分历史的偶然,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让它成为了不可动摇的存在,也赋予了钟祥这座城市独特的重量。

领略了“大”,接下来便是欣赏“美”。古代帝陵,无一不蕴含着精妙的建筑理念与风水布局,显陵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与周围的山水和谐共生,借山之稳重,取水之灵动,将生态建筑学的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细细观察,陵园巧妙地利用山势,依次布局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直至享殿、明楼、宝城,疏密有致,既显自然又不失规矩,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的艺术美,更映射出古代封建礼制的秩序感,令人赞叹不已。

欣赏过“美”,再来品味“妙”。面对这座宏伟的陵园,我首先被其外罗城所吸引,而“金瓶”则是这里的关键词。在风水学中,“金瓶”象征着能够聚气护生,是仙人手中的法宝。显陵的外罗城便采用了“金瓶”之形,环绕整个陵园,为帝陵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有趣的是,即便拥有了如此风水宝地,嘉靖帝仍多次动念迁陵,欲将陵园移至北京天寿山,甚至在诏书中以“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堂隧狭陋,礼制未备”为由,对纯德山表示不满。然而,种种原因之下,迁陵之事最终未能成行。帝王们总是试图通过建筑与选址,来守护王朝的兴盛,但历史的洪流从不停歇,封建王朝的更迭,谁又能真正永恒?这些过往的感慨,正是我们学习历史、探访遗址的宝贵收获。

品味了“妙”,不妨再探寻“尊”。九曲河,是我驻足最久的特色景观之一。河上五桥横跨,中间高耸,两侧低回,在嘉靖帝这位道教信徒眼中,这正是“九五至尊”的象征。九曲河蜿蜒流淌,将帝陵自然划分为不同区域,而神道则是其中最具深意之处。神道两旁,一对望柱遥相呼应,一“望”寓意“望君出”,期望帝王能够走出深宫,体察民情;另一“望”则寓意“望君归”,提醒帝王勿忘国事,及时回朝。这不仅是建筑的设计,更是对帝王角色的一种深刻期许。嘉靖帝从1519年至1566年,耗时数十年打造显陵,其用心之深,可见一斑。虽然显陵是为父亲而建,但在我看来,它更是嘉靖帝为自己及王朝树立的一座丰碑。

步入“内罗城”,一股熟悉而又庄重的“紫禁城”气息扑面而来。祾恩殿,这座陵园中的宏伟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意义,都堪称无与伦比。它曾承载着供奉帝后神牌、举行祭祀大典的重任,见证了无数庄严时刻。

探寻了“尊”,最后再来琢磨“奇”。明楼内,“恭睿献皇帝之陵墓”的石碑赫然在目。而明楼之后,南、北各有一座宝城,分别代表着墓主人兴献王与皇帝的双重身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帝陵结构。这样的“奇”思妙想,连墓主人自己恐怕也未曾预料到。

五百年风雨沧桑,农民起义的烽火、朝代的更迭、外敌的侵扰,都在显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感叹历史的同时,我也想记录下三件小事,以表敬意。

第一件事,蒋昌忠先生曾在钟祥任职八年,期间他力挽狂澜,拯救了已近荒芜的显陵。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能有如此远见与魄力,实在令人敬佩。

第二件事,明显陵管理处处长李斌,在这里默默奉献了三十多个春秋。这份坚守,需要承受多少孤独与寂寞,又有几人能懂?

第三件事,陪同我们的“金牌讲解员”,同时也是“副处级讲解员”,她告诉我们:“初到显陵时,李处长天天带着我们种树,当时还觉得像是来‘劳动改造’。如今,看到显陵绿树成荫,我们深知这里面有自己的汗水,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理解了李处长的良苦用心。”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了今天显陵的辉煌。每一位来访者,都应铭记这些幕后英雄的贡献。历史的尘埃落定,显陵依旧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而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